清理杂乱的人生,要从最难的地方下手

热情

热情

正搬着家。收垃圾的人像天神一般突然出现在我眼前。且暂叫他老朱吧。老朱是河南人,带着老太婆在北京收垃圾。收了垃圾,几个电话一打,各路神仙就出现了,有要家具的、有要电器的,反正都是立刻看完东西决定卖不卖。不要的东西就往通州东边五环外的地方一拉,在那里再做一次分捡。这背后有一条龙的产业链。

老朱东看看、西摸摸,透露着对物品的热情与判断力。他尽捡好东西问,“这个你不要吧?这个靠垫给我吧?这个我挺喜欢的……现在我越来越爱养花了……”

我松了一口气。那些负累有归宿了。收垃圾的人真是来帮我解决问题的呢。

30块钱,他拿走了很多东西。

说实话,给我30块钱还真算客气。曾有两次与家那边收垃圾的打交道,人家非常霸气。拿走一大堆东西,不仅不情愿,5块钱都不愿掏——衣服根本不要——这时候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卖牙膏皮,那是什么心情?如今,倒大有该倒贴钱给他们的架势——估计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是如此,你不仅不能随便扔不要的旧物了,还要向城市管理者、帮你收垃圾的人支付清理费呢。毕竟你制造了垃圾,给人家添的是麻烦。

物质

物质

物质不值钱了。一件衣服、一件电器,价格都低到了过去无法想象的地步。甚至新和旧也不能有多大区别。价值唯一体现在,它们与我们此时的关系。关系存在,就有使用价值。不存在了,就变成了垃圾。要接受这样的逻辑,还真难适应。

东西来得容易,我们丢东西也习惯了不问去处。结果北京已被垃圾环城。1300亿塑料垃圾正被洋流带到了北极。我们的生存空间正被人类自己制造的过量物品侵害。我相信,仍延用的工业时代的物质生产与使用方式,必将在某个临界点上发生深刻改变。

好吧。物质不值钱了。风起云涌的知识消费,就是精神产品会怎么样?

也在过剩。其实,知识只要未经思考、未能转化成你个人的生命体验,就对你不会有用。知识也并不等于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——最重要的东西亘古也没变过。那种将毛孔洞开、不加审视地接收的方式,都是焦虑驱动的结果,只会催生出更大的焦虑。

知识

知识

做媒体人20年,仰赖知识为生,没攒下什么珠宝金块等贵重物品,大把银子都花在书和碟上了,可见投注的情感之深、认同之深。每次搬家,书最宝贝,其他大都能断舍离,这个却万万做不到。

其实,读书、看碟、听音乐已大批转往线上。为何我仍抱住这一执念,割肉般难断?以往,借口忙碌,做做表面反思,或以留给女儿为由(全然不管她长大的世界将发生怎样剧烈的变化),对自己的迫问常常就轻易阻挡了。这说明,没有人真的喜欢深纠自己。

但这一次,没有退路了。北京的房价已不容许我换更大的房子了……

说起我对书的情感,以下例子可略作说明。

前两天睡前重读《金刚经说什么》,翻到一章,原文摘抄如下:

“须菩提。我念过去无量阿僧袛劫。于然灯佛前。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。悉皆供养承事。无空过者。”

大意是说,释伽牟尼佛回忆自己过去经过无数时劫,在遇到第一次开悟时的师傅燃灯尊者之前,有过名师八百四千万亿那么多,他都去学,认真供养过。只要碰到一位善知识,佛就绝对不敢放逸,总要学一点回来的。

看到“八百四千万亿”这数字,真是当场惊住。心想,怎么可能跟随得过来呢?

后来看到这一捆捆书、一箱箱碟摆了一地,突然就明白了。

释伽牟尼口中的名师、善知识,很可能既是一个个人,也是一本本书啊。对有心人来说,人和事,都可以学到很多,而书当然是最方便的法门。

我这不舍,是不愿错失美好的心情。虽是贪婪,是对有限性的不肯接受与恐惧,却也蕴含了热爱生命的强大内驱力啊。

“须菩提。云何应住。云何降伏其心。”唉。

“这些书你别要了。反正搬回去还是要丢的。”收垃圾的老朱说。 

我斩钉截铁,“不。”

当搬家公司吭哧吭哧把书和碟搬进我家后,大部分空地都被书占满了。这些多出来的书和碟码放在餐桌旁、阳台上,触目所及,严重影响心情。除了再次清理、再次扔掉,别无他法。

人的家要怎样才舒适?去年此时,我有过一次深刻体会。

那时,了断一个挣扎了三年的决定,就是把卧室里的地毯换掉。

决定难下的原因,是太麻烦。

要把三个房间里的东西全部腾挪出来。在铺完木地板后的一周内家里还不能住人。施工时还要留人看着……对于忙碌的我们来说,不可想象。

家人自然反对——尽管他们也好讨厌那已经发暗的地毯。

我感到自己忍耐到了极限。似乎三年也是改变发生所必需的准备时间,或者分离焦虑者的告别期限。一不做二不休,开干。

结果没那么吓人。

倒是卧室在清空后只留下一张大床架时,我呆住了。

第一次,我感受到了房间里流动的气息感。我觉得神清气爽。这才是我想要的家。

那一刻,我想起年轻的乔布斯,坐在只有床垫和一台电视的房间里,神情自若。屋间不算大,没有任何多余东西。在那样的家中,视神经很放松,不会被不必要的信息干扰。

这也像每当我跑到拥有低矮天际线的城市,看到天空开阔而明朗,身心所感到的舒展。

舒展

舒展

我后来在办公室也刻意保持了这种较空的状态,只放几件必要的家具。

走在北京的地铁换乘通道里,我常常会观察人们的身体姿态。姿态,是内在心理结构与能量的外显。很多很多的人,都是佝偻着颈和背步履匆忙,走得气宇轩昂的太少。那身形,透露着我们的承压。

压力是什么?它不只是独飙的房价、职场和学业的竞争……交通拥堵、噪音嘈杂、短信频来的提醒,都构成压力。当外在环境逼仄,无力控制的我们就会陷入持续应激的焦躁状态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还要不要往内心、往自己的房间塞进更多?不要以为获收方便就是“方便”,你有没有问过,自己这身皮囊撑不撑得住?

曾经的匮乏,让我们深信拥有是好事。今天,当一切都在过剩,唯有时间、空间、深刻的联接、洁净的水和空气这些恒久保障着幸福的基础,却沦成稀缺……必须思考自己与拥有之间的关系了。

过盛

过盛

美食的丰盛,带来了肥胖与高血脂;知识的过盛,带来了难以消化的焦躁;社交工具的过度依赖,让我们失去时间,与身边人疏离。过速与过量,所侵占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,正是我们焦虑与抑郁大爆发的时代背景。有研究说,造成人类死亡的最大天敌,已不再是自然灾害,而是人类与自身的各种疾病对抗。

我们现在身处的年代,很像美国5、60年。GDP高速发展,带来了人均2000多美元的收入,中产正在形成并崛起。人们为了财富,拼命打拼,顾及不了其他——身体和精神的安适。然而,物质满足,只能获得短暂的欢愉。人的幸福感与主体性的消失,内在精神的虚空与痛苦,就会成为新的困扰。美国60年代末,各种抵制与反思的思潮,很多年青的知识工作者跑去日本、印度,追寻外求的西方文化无法提供的心的宁静与自由。佛教与禅修,反而指引了一条向内探求生命真谛的路。

拥有什么?如何拥用?当我们试图用更多的忙碌和更多的占有把握未知的不确定性时,忙碌却正将我们带离深刻和真实的拥有。对知识看似迫切的追求,碎片化信息的快速消费,或许也只是对抗恐慌的自我安慰?

不得不说,多年来,书成就了我的思考,却可能也在当下成为我更深入思考的障碍。佛陀说,将自以为懂了的知识去传播,却做不到,就是伪见、是伪行。所以,如果我不想压迫和欺骗自己,便必须尊重现实,与情感上的执着分离。

人人都认同忙碌、说不忙不行。我却深信,只有逆行的人,专注于深刻的思考,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内保留住清明,才能透过表象,把握到本质,而非盲目追随变化。与变化相处的法门,数千年前的佛陀就已思考出答案。它非经自己体验而不得。日常生活就是修炼道场,只是芸芸众生在对付漫长的短缺与饥寒历史中所形成的进化心理,仍是用囤积、占有、控制,制造无明,在虚幻的确定感中,抵挡生之无常。 

收垃圾的朱先生看得比我透彻。而我,或许,就是需要一个仪式,通过折腾、身体苦役,才能和这些伴随多年的至爱断舍离。

接下来的几个周末,我都将不得不对所有的书籍进行整理。进展或许会非常缓慢,因为那都是思考我与自己要形成的更深刻的关系的契机:在哪些善知识上使用时间,让哪些最宝贵的书占用空间,哪些是自己人生下半场真正的兴趣所在。

佛陀说了,要把过去、现在,自己身心的业报(不明觉厉的习惯)都清理完了,开悟的那一点消息才会来。

清理杂乱的人生,要从最难的地方下手。

这真是不容易。

声明:“ONFAD时尚网”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。如存在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,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!

相关阅读

推荐阅读